原创智识之礼书斋精选
图片
常听人说:
“这人能成事,是学历高、他混得好,全靠家里背景”。
可翻《鬼谷子》时发现:那些靠一张嘴搅动天下的谋士,没几个是“高学历”:
苏秦早年连书都读不起,靠头悬梁锥刺股自学;
张仪曾被人打晕在菜市场,连名字都没人知道;
更没谁有“硬背景”,
全是从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。
可他们偏偏能让六国君主听话,
能在乱世里站稳脚跟。
《鬼谷子·谋篇》里写着答案:
“故变生事,事生谋,谋生计,计生议,议生说,说生进,进生退,退生制,因以制于事。
所有谋划的核心,全在“因”字:
顺着人性的规律走,借人性的力量成。《鬼谷子》从不教怎么靠学历背景往上爬,它只讲一个理:
你能走多远,
靠的不是手里的文凭
背后的靠山,而是两种能力:
洞悉人性的通透,驾驭人性的智慧。
前者让你看懂人心里的秤,
后者让你借这杆秤成事,
两者缺一不可。
01
洞悉人性
不是算计人心,是看懂对方要什么
有人以为洞悉人性是猜别人的坏心思。
其实不是。
《鬼谷子·揣篇》的核心是揣情度意:
“揣情者,必以其甚喜之时,往而极其欲也;其有欲也,不能隐其情。”
说到底,是看懂对方的真实需求。
他喜什么、怕什么、缺什么,比猜他会不会害你重要得多。苏秦第一次见秦王时,栽的就是没看懂需求的跟头。
他揣着连横的方案,一进门就说:
“秦国兵力强,该吞并六国”,可秦王刚杀了商鞅,正怕“外来谋士夺权”,听完直接把他赶了出去。
苏秦碰了一鼻子灰,才明白:“秦王要的不是怎么扩张,是怎么放心用外人’”。
后来他改走合纵路线,见赵王时先不说“怎么抗秦”,
先聊“赵国现在最怕秦国来打,又怕其他国家不帮忙”。
一句话戳中赵王的“怕”,再递上六国联合抗秦的方案,赵王立马拍板支持。这就是洞悉人性的关键:
你说的话、做的事,
得踩在对方的需求点上,
不然学历再高、方案再好,也是对牛弹琴。就像生活里:
● 你跟领导提建议,一开口就说:“我这方案多先进”,领导可能没兴趣;
但你先讲:“现在项目卡在这里,您最愁的是进度,我这方案能帮您省半个月时间”,领导立马会认真听——他要的不是“先进”,是“解决麻烦”;
● 你跟朋友借钱,直说:“我缺钱”,朋友可能犹豫;
但你说“我妈住院要交押金,下周发工资就还你,还能多请你吃顿饭”,朋友更愿意帮——他要的不是“帮你”,是“放心”;
● 你卖东西给客户,只说:“这产品多好”,客户未必买;
但你说:“您之前说怕售后麻烦,我们这产品免费保修三年,有问题随时找我”,客户更容易下单——他要的不是“好产品”,是“没顾虑”。
《鬼谷子》说:“言者,事之影也;事者,言之本也”。
意思是:说话是做事的影子,做事得先看对方的本,他的需求是什么。
洞悉人性不是耍心机,是不做无用功:
你看懂了对方要什么,
才能把话说到他心里,
把事做到他需要的地方。
02
驾驭人性
不是控制别人,是顺着人性借力
有人觉得驾驭人性是让别人听我的。
其实大错特错。
《鬼谷子·谋篇》说:
“事贵制人,而不贵见制于人”。
但制人不是强迫,是顺势而为。
顺着对方的人性本能,
让他自己愿意跟着你走,比硬逼管用十倍。王翦率60万大军攻楚,是“驾驭人性”的典范。
出发前,他故意跟秦始皇要田要宅,还说:“我年纪大了,以后怕没机会给子孙留产业”。
手下人不解:“您手握60万大军,还怕没钱?”
王翦笑说:“秦王多疑,我带这么多兵,他肯定怕我造反。
我要田要宅,是告诉他:我没野心,就图点小利,他才放心让我打仗。”
果然,秦始皇不仅给了田宅,还一直支持他,最后王翦顺利灭楚。他没控制秦始皇,是顺着秦始皇怕功臣夺权的人性,主动给了定心丸;
他没强迫士兵拼命,是知道士兵想立功回家,每次打仗都先算好退路,让士兵觉得跟着他安全,还能升官。
这就是驾驭人性的智慧:
不跟人性对着干,
而是借着人性的力,
让对方觉得“帮你就是帮自己”。
反过来看,那些想控制别人的人,大多栽了跟头:
项羽想让诸侯听他的,靠的是“打服”,结果诸侯表面归顺,暗地里全反了…
商鞅想让秦国人守规矩,靠的是“严刑峻法”,结果自己最后被“车裂”,没人帮他…
职场上有些领导想让下属听话,靠的是“压任务、扣工资”,结果下属要么摸鱼,要么跳槽——硬控的结果,只会是“人服心不服”。
《鬼谷子》说:“摩之以其类,焉有不相应者”。意思是: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去靠近,哪有不呼应的?
你想让同事帮你,别直说:“你必须帮我”,先帮他做件小事,再提需求——顺着“人情往来”的人性…
你想让孩子听话,别直说:“你要乖”,先陪他玩会儿,再讲道理——顺着“渴望关注”的人性…
你想让客户信任你,别只说:“我靠谱”,先帮他解决个小问题,再谈合作——顺着“趋利避害”的人性。
驾驭人性不是当领导,是当摆渡人:
你知道对方想到达哪,也知道该走哪条河,
然后把船划到他面前,他自然愿意跟你走。
03
两种能力的底层逻辑:
先观后动,先予后取
有人问:“怎么才能练出这两种能力?”
《鬼谷子》里藏着两个简单的方法:第一,先“观”后“动”:别着急说话做事,先看清楚鬼谷子的弟子张仪,早年在楚国令尹家做客,被人诬陷偷了玉璧,挨了一顿打。
回家后妻子骂他:“你要是不读书游说,哪会受这气?”
张仪却问:“你看我舌头还在吗?” 妻子说:“在”,张仪笑:“够了”。
他没急着辩解“我没偷”,也没急着报复,是先看清“令尹家是因为丢了玉璧,急着找人背锅”。
自己辩解也没用,不如先忍了,等以后有机会再说。后来张仪成了秦相,也没找令尹报仇,反而跟楚国合作。
他知道报仇没用,对秦国有利才重要。这就是“先观后动”:
遇到事别着急表态、别着急动手,先看三点:
看对方的情绪——他是高兴还是生气?高兴时提需求,生气时别撞枪口;
看对方的处境——他是缺钱还是缺面子?缺钱就帮他找资源,缺面子就给他台阶;
看对方的习惯——他是喜欢直来直去还是委婉?直性子就直说,委婉的就绕弯。
看清楚了再动,比瞎忙活强一百倍。
第二,先“予”后“取”:想得到什么,先给点什么苏秦佩六国相印后,没忘了当年资助他读书的人。有人问他:“你现在这么厉害,为啥还帮那些普通人?”
苏秦说:“当年我穷得连饭都吃不上,是他们给我一碗粥、一件旧衣,我才能活到现在。现在我帮他们,不是报恩,是知道想让人帮你,得先帮人’”。《鬼谷子》说:“欲取反与”,想得到先给出去。
你想让别人听你的,先给点“尊重”;
你想让别人信你的,先给点“诚意”;
你想让别人跟着你,先给点“好处”。
就像职场上,你想当团队负责人,别先争“位置”,先帮同事解决几个难题,让大家觉得“跟着他能成事”…
生意上,你想跟大客户合作,别先谈“订单”,先给点“行业信息”,让他觉得“你对我有用”…
生活里,你想跟朋友处好关系,别先提“帮忙”,先请他吃顿饭、聊聊天,让他觉得“跟你在一起舒服”。
先“予”不是“吃亏”,是给人性搭个桥。
你给的东西,会变成对方愿意靠近你的理由;
你付出的真诚,会变成对方愿意帮你的底气。
最后想说
《鬼谷子》写了那么多“谋术”。
最核心的从来不是:怎么算计人,而是:怎么看懂人、怎么帮到人。学历是敲门砖,
能帮你进一扇门,但进门后怎么走,
得看你能不能看懂同事、领导的需求;
背景是垫脚石,
能帮你站得高一点,但站得稳不稳,
得看你能不能顺着人性借力。就像苏秦、张仪,没学历没背景,却能搅动天下,靠的不是别的,是他们懂:
跟人打交道,别只看:“他是谁”
要看:“他要什么”;
做事的时候,别只想:“我要什么”
要想:“我能给什么”。
洞悉人性的通透,让你少走弯路;
驾驭人性的智慧,让你有人帮衬。
这两种能力,
比任何学历背景都管用。
毕竟,
路是靠人走的,事是靠人成的,
懂人性的人,从来走得最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七煌配资,新手炒股配资平台,65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