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3年,外国电影在中国横行一时,尤其是影片中的中国人形象常常被妖魔化,这引发了极大的民族觉醒。许多有识之士,如黎民伟,意识到必须用本土电影来重塑国人形象。恰在此时,美国商人布拉斯基携带电影器材来到香港,与黎民伟一拍即合,决定联手拍摄一部电影。最终,他们选择了粤剧《蝴蝶梦》中的“扇坟”片段,这个具有伦理批判色彩的情节被改编为电影《庄子试妻》,正式拉开了香港本土电影的序幕。
黎民伟组织了“人我镜剧社”,为影片提供演员和剧本,而布拉斯基则负责提供资金并负责摄影技术的支持。在这段合作过程中,双方特别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,摄影师罗永祥便在拍摄过程中学习技术,最终成为香港首位本土电影人。这种中外合作的模式,不仅为电影的制作提供了新思路,也为中国电影早期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。
尽管剧组面临着设备简陋、胶片短缺等重重困难,但他们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方式解决了问题。比如,手绘布景取代了真实场景,戏曲化的表演方式则增强了电影的戏剧性张力。此外,影片还运用了不少特技,尤其是在庄子“诈死”时的闭气假死镜头,展现了早期电影人在技术上的大胆尝试。
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:庄子在修道成仙后,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妇人在丈夫坟前摇扇。询问后得知,她希望通过尽快将坟墓扇干,好改嫁他人。庄子因此对妻子田氏的忠诚产生了疑虑,决定假装死亡,化作一个美少年去试探田氏。果不其然,田氏被少年吸引,与其谈论婚事。当少年“生病需要脑子”时,田氏竟然打算用斧头打开庄子的棺材取脑。庄子现身后大骂田氏,田氏羞愧难当,自尽身亡。
展开剩余70%通过这一荒诞的情节,影片深入探讨了人性与伦理的复杂关系。田氏从忠诚到背叛,揭示了人在利益和诱惑面前的脆弱。而庄子以极端的方式——“诈死”,去试探人性,也引发了对道德审判合理性的深思。
**影史突破:**
1. **中国首位女演员的诞生**
影片中,严姗姗饰演田氏的婢女,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角色,实际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。她打破了之前男性反串女性角色的传统,成为中国银幕上的首位女演员,为中国电影的女性角色开辟了新天地。
2. **海外发行的先河**
布拉斯基将《庄子试妻》的拷贝带回美国进行放映,使其成为中国首部进入国际视野的电影。虽然当时的海外放映规模不大,但它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走向世界的舞台。
3. **类型与技术的双重创新**
《庄子试妻》被誉为香港传统伦理片的开创之作,确立了“扬善惩恶”的叙事模式,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影片如《胭脂》。在技术上,影片首次尝试特技摄影,尤其是棺材内“复活”的镜头,展示了早期电影人在技术上的大胆创新。
**文化反思:**
1. **对封建伦理的批判与继承**
尽管影片以传统戏曲为蓝本,但它并非简单地宣扬封建道德。通过田氏的背叛,影片对封建婚姻制度对人性的压制进行了深刻讽刺。然而,庄子的“道德审判”带有父权视角的局限性,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新旧思想的碰撞与融合。
2. **女性意识的萌芽**
严姗姗的出场不仅是性别上的突破,更代表了新女性形象的崛起。她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了女性在电影中的多重可能性,也为后来的女性题材影片如《新女性》的出现埋下了伏笔。
3. **电影工业的奠基**
华美公司制片模式的出现,为香港电影工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。“人我镜剧社”培养了大量早期电影人才,如黎北海、罗永祥等,他们在香港电影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**历史遗憾与启示:**
《庄子试妻》的原始拷贝可惜在抗日战争期间,因船只遭到日军轰炸而沉入海底,至今我们无法直观看到这部电影。但它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却是无可替代的,它不仅是香港电影的起点,也象征着中国电影人在探索本土叙事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
尽管《庄子试妻》的故事充满悲剧色彩,但它对人性、伦理及社会的深刻反思,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,要恰当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,既要批判封建糟粕,也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。同时,它也激励着电影人不断创新,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记录社会、反映时代。
发布于:山东省七煌配资,新手炒股配资平台,65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